江南的更新速度
  • 首页
  • 江南的更新速度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2024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教考衔接 高中语文学习助手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1-22 23:20    点击次数:76

    2024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阅读课内外教考衔接文言知识教考衔接

    材料一:

    文侯(指魏文侯)受(接受,此处译为“受教”)(于)子夏(孔子弟子,名商,字子夏,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“孔门七十二贤”和“孔门十哲”之一)经艺(六经与六艺。六经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部儒家经典;六艺,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,即: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。《师说》“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”中六艺与此同,经指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;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),客(名词意动用法,把……作为客人,用客礼对待)段干木(战国初魏国名士),过(经过,路过)其(代词,他的,代指段干木)闾(里巷),未尝不轼(动词,扶轼。‌扶轼礼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乘车礼仪,主要涉及用手扶住车前的横木以示敬意)也。秦尝欲伐(征伐)魏,或(有人)曰:“魏君贤人是(助词,用于前置宾语之后,作提宾的标志)礼(动词,礼待)(句式:宾语前置句,联系成语“唯利是图”),国人称(称赞)仁,上下和合(和睦同心),未可图(图谋)也。”文侯由此得(获得)誉(赞誉)于(在)诸侯(句式:状语后置句)。

    (节选自《史记·魏世家》)

    译文:魏文侯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,用客礼对待段干木,经过段干木的里巷时,没有哪次不凭轼致敬的。秦国曾经想讨伐魏国,有人说:“魏君礼待贤人,魏国人都称赞他仁德,全国上下和睦同心,不是可以图谋的。”魏文侯因为这个原因在诸侯中得到了赞誉。

    教考衔接

    1魏君贤人是礼:宾语前置句。教材中句式相同的有

    《兼爱》“当察乱何自起”(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)?

    《归去来兮辞》“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”(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)?

    《赤壁赋》“而今安在哉”(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)

    《侍坐》“居则曰:'不吾知也!’”(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)

    《石钟山记》)“古之人不余欺也!”(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)

    《种树郭橐驼传》“故不我若也”(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)

    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臣未之闻也”(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)

    “莫之能御也”(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)

    “舆薪之不见”(“之”为标志)

    《鸿门宴》“夫晋,何厌之有?”(“之”为标志)

    2国人称(称赞)仁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皆好辞而以赋见称(称赞)”同

    “上称(述说,声称)帝喾”不同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幸蒙大恩,赐号称(叫做;称呼;号称;把…说成)王”不同

    3未可图(图谋)也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入则与王图(图谋)议国事”同

    与《孔雀东南飞》“不图(想到)子自归”不同

    与《荆轲刺秦王》“图(地图)穷匕见”不同

    材料二:

    上(指汉高祖刘邦)欲废太子(指汉惠帝刘盈,当时为高祖太子。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,被定为王位、皇位继位者的人。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,不能称皇太子,仅帝制时代的太子,才可称皇太子。),立戚夫人(汉高祖刘邦宠妃)子赵王如意(汉高祖第三子,惠帝异母弟)。吕后恐,乃使建成侯吕泽(吕后之兄)劫(胁迫,与《伶官传序》“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”同)留侯(即张良,字子房,秦末汉初杰出谋臣、政治家,西汉开国功臣),强(竭力)要(要挟)曰:“(君)为我画计(筹谋计策)。”留侯曰:“顾(考虑)上有不能致(招致)者,天下有四人。今公诚(确实)能无爱(吝惜)金玉璧帛,令太子为书(写信),卑辞(言辞谦卑)安车(坐乘的小车。当时车通常立乘,称坐乘的为安车,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,联系成语“安步当车”),因(趁机)使辩士(辩才出众的人)固(坚决)请(聘请),宜(应该)来。上知此四人贤,则一助也(句式:“……也”判断句)。”汉十二年,上从(使动用法,使……跟从,与《鸿门宴》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”同)击破布(即黥布,秦末汉初名将,曾投靠项羽,后归附刘邦,被封为九江王,因谋反罪被杀)军归,疾(病情)益(更加)甚(严重),愈(更加)欲易(更换)太子。及(等到)燕(同“宴”,指宴饮),置酒(设置酒席),太子侍。四人从(跟随,与《鸿门宴》“张良是时从沛公”同)太子,年皆八十有(同“又”)余,须眉皓[hào雪白,联系成语“皓首穷经”]白,衣冠甚伟(高大,壮美)。上怪(形容词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怪,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王无异(形容词的意动用法,对……感动奇怪)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”用法同)之,问曰:“彼(代词,这些人)何为者(句式:宾语前置句,“为何”)?”四人前(名词活用作动词,上前)对(应答,回答),各言名姓。上乃大惊,曰:“吾求(访求)公数岁,公辟(同“避”,躲避)逃我,今公何自(自愿)从(跟随)吾儿游(交往)乎?”四人皆曰:“陛下轻(轻视)士(读书人)善(喜欢)骂,臣等义(名词作动词,讲求道义)不受辱,故恐(惶恐)而(表修饰)亡(逃亡)匿(隐藏)。窃(私下)闻太子为人仁孝,恭敬(端庄有礼)爱(爱护)士,天下莫(无定代词,没有什么人)不延颈(伸长脖子)欲为太子死者,故臣等来耳。”上曰:“烦(劳烦)公幸(敬词。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)卒(始终)调护(调教辅佐)太子。”四人为寿(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,与《鸿门宴》“沛公奉卮酒为寿”意思相同)已毕(结束,完成),趋(小步快走,与成语“趋之若鹜”、《促织》“急趋之”同)去(离开),上起去,罢酒(结束酒席)。竟(最终)不易太子者,留侯本(原本)招(招徕)此四人之力(效力,功劳)也(句式: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判断句)。

    译文:汉高祖刘邦想要废掉太子,另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。吕后很害怕,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张良,竭力要求说:“(您)替我谋划计策。”留侯张良说:“考虑一下皇上不能招致的人,天下共有四个。现在您一定能不吝惜黄金美玉、绫罗绸缎,让太子写一封信,言辞谦卑,(准备)坐乘车,并趁机派能言善辩的人恳切地聘请,(他们)应当会来。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,那么这就是对太子的一大帮助。”汉十二年,刘邦随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,病情更加严重,越发想要更换太子。等到宴饮的时候,(刘邦)设置了酒宴,太子在旁陪同侍奉。那四人跟着太子,他们都已八十多岁,胡须眉毛洁白,衣冠非常壮美。皇上感到奇怪,问道:“这些人是干什么的?”四个人走上前应答,各自说出姓名。皇上于是大惊说:“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,先生们都逃避我,如今各位为何自愿跟随我的儿子交往呢?”四人都说:“陛下轻视读书人,喜欢骂人,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,所以惶恐地逃亡躲藏起来。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爱孝顺,端庄有礼,爱护读书人,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。因此我们就来了。”皇上说:“我有幸烦劳诸位有始有终地好好调教辅佐太子吧。”四个人敬酒祝寿完毕,小步快走离去。皇上起身离开,酒宴结束。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,原本是留侯招徕这四个人起到了作用。

    教考衔接

    1强(竭力)要曰

    与《促织》“乃强(竭力,尽力)起扶杖”同

    与《答司马谏议书》“虽欲强(勉强)聒”不同

    与《谏逐客书》“强(使……强,加强,增强)公室,杜私门”不同

    与《谏逐客书》“兵强(锋利)则士勇”不同

    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弱固不可以敌强(形容词用作名词,强大的国家)”不同

    与《老子》“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(强大)”不同

    与《老子》“强(qiǎng)行(勤勉而行)者有志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强(强盛;势力大)国请服,弱国入朝”不同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始以强(强健,健壮)壮出”不同

    与《陈情表》“外无期功强(勉强)近之亲”不同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博闻强(优越,好)志”不同

    与《木兰诗》“策勋十二转,赏赐千百强(略多于…的)”不同

    与《劝学》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(坚强的筋骨)”不同  

    2强要(要挟)曰

    与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》“非所以要(yāo,求取)誉于乡党朋友也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北收要(重要)害之郡”不同

    与《孔雀东南飞》“虽与府吏要(相约)”不同

    3顾(考虑)上有不能致者

    与《鸿门宴》“大行不顾(顾虑,考虑)细谨,大礼不辞小让”同

    与《离骚》“忽反顾(看)以游目兮”不同

    与《项脊轩志》“顾( 看  )视无可置者”不同

    与《项脊轩志》“已去而复顾(照看)”不同

    与《伶官传序》“君臣相顾(看),不知所归”不同

    与《促织》“徘徊四顾(看,瞧),见虫伏壁上”不同

    与《蜀相》“三顾(访问,拜访)频繁天下计”不同

    与《报任安书》“夫人臣出万死不顾(顾全)一生之计”不同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屈平既嫉之,虽流放,眷顾(眷念,顾及)楚国,系心怀王”不同

    与《报任安书》“顾(表示轻微的转折,相当于“而”、“不过”)自以为身残处秽”不同

    与《说难》“人之立志,顾(反而,却)不如蜀鄙之僧哉?”不同

    4顾上有不能致(招致)者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(招致,招引)天下之士”同

    与《孔雀东南飞》“何意致(招致)不厚”同

    与《种树郭橐驼传》“以致(使达到)其性焉尔”不同

    与《劝学》“而致(到达)千里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致(到,到达)万乘之势”不同

    与《答司马谏议书》“以致(导致,致使)天下怨谤也”不同

    与《谏逐客书》“今陛下致(得到)昆山之玉”不同

    与《大学》“先致(获得)其知”不同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一篇之中三致(表达)志焉”不同

    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所以兴怀,其致(意态,情趣)一也”不同

    5今公诚(确实)能无爱金玉璧帛

    与《六国论》“诚(确实)不得已”同

    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是诚(的确,确实)不能也”同

    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诚(确实,的确)有百姓者”同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楚诚(如果)能绝齐”不同

    与《谏太宗十思疏》“必竭诚(诚心,诚意)以待下”不同

    与《谏太宗十思疏》“诚(如果)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”不同

    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是诚(究竟)何心哉”不同

    与《大学》“先诚(使……真诚)其意”不同

    与《大学》“知至而后意诚(意念真诚)”不同

    6今公诚能无爱(吝惜)金玉璧帛

    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百姓皆以王为爱(吝啬,舍不得)也”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不爱(吝惜)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”同

    与《师说》“爱(疼爱)其子,择师而教之”不同

    与《阿房宫赋》“秦爱(喜爱)纷奢,人亦念其家”不同

    与《阿房宫赋》“使六国各爱(爱惜,爱护怜惜)其人”不同

    与《静女》“爱(爱:通“薆”,隐蔽,躲藏)而不见,搔首踟蹰”不同

    7因(趁机)使辩士固请

    与《鸿门宴》“不如因(趁机)善遇之、因(趁机)击沛公于坐”同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又因(趁机)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”不同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因(趁机)厚赂单于”不同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君因(通过)我降,与君为兄弟”不同

    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因(因为,由于)事顺心,命篇曰《归去来兮》”不同

    与《孔雀东南飞》“于今无会因(见面的机会)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蒙故业,因(沿袭)遗策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因利乘便(凭借有利的形势)”不同

    与《烛之武退秦师》“因(依靠)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”不同

    与《屈原列传》“因(于是)谗之曰”不同

    与《石钟山记》“因(于是)笑谓迈曰:“汝识之乎?”不同

    与《庖丁解牛》“因(顺着)其固然”不同

    与《侍坐》“加之以师旅,因(接续)之以饥馑”不同

    8因使辩士固(坚决)请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君臣固(坚决)守以窥周室”同

    与《兰亭集序》“固(原本,本来)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秦孝公据崤函之固(险固的地方)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自以为关中之固(险固地势)”不同

    与《种树郭橐驼传》“名我固(确实)当”不同

    与《阿房宫赋》“日益骄固(骄横顽固)”不同

    与《种树郭橐驼传》“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(使动用法,使……稳固)其根本”不同

    与《庖丁解牛》“因其固(本来的)然”不同

    9吾求(访求)公数岁

    与《庖丁解牛》“陵降,不敢求(访求)武”同

    与《庖丁解牛》“因留怀王,以求(请求,干请,乞助)割地”不同

    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复驾言兮焉求(追求,谋求,寻求)”不同

    与《庖丁解牛》“汉求(寻找)武等”不同

    与《岳阳楼记》“求(探索)古仁人之心”不同

    与《论语》“君子求(责备,责求)诸己,小人求诸人”不同

    10今公何自从吾儿游(交往)乎

    与《归去来兮辞》“请息交以绝游(结交,交游)”同

    与《诗经·秦风》“溯游(江河的一段)从之,宛在水中央”不同

    与《小石潭记》“皆若空游(流动,不固定)无所依、游牧民族”不同

    与《种树郭橐驼传》“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(遨游;游览;游玩,优游逍遥))及卖果者”不同

    与《张衡传》“游孝察,学习于三辅”不同

    “孔子东游(游说,宣扬)”不同

    11故恐而亡(逃亡)匿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其一人夜亡(逃跑,逃跑)告之”同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空自苦亡(“无”,没有)人之地”不同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宦骑亡(死亡)”不同

    与《老子》“死而不亡(朽坏,消亡)者寿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秦无亡(损失、失去)矢遗镞之费”不同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追亡(逃跑的人)逐北”不同

    与《苏武传》“其一人夜亡(逃跑,逃跑)告之”不同

    材料三:

    论者或(有的)曰:“魏文式(凭轼致敬)段干木之闾,秦兵(军队)为之不至(指攻打魏国),非法度之功,虽(即使)全【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……完全,保全。与《孔雀东南飞》千万不复全(保全)、《种树郭橐驼传》则其天者全(保全)而其性得矣】国有益,非所贵(形容词的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贵,把……当做重要的)也(句式:“……也”判断句)。”夫法度之功者,谓(说)何等(疑问代词,什么样的)也?养三军之士,明(形容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显明,明确)赏罚之命,严(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……严厉)刑峻(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……严苛)法,富(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……富有)国强(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……增强)兵,此法度也(句式:“……也”判断句)。六国之亡,皆灭于秦兵(句式:被动句)。六国之兵(武器)非不锐(锐利),士众(士兵)之力非不劲(强劲)也,然而至于(到了)(国家)破亡者(……的时候),强弱不敌(相当),众寡不同,虽(即使)明法度,其何益(用处)哉?使(假使)童子变(违背)孟贲[bēn](战国时期勇士)之意,孟贲怒之,童子操(拿着,与《鸿门宴》“大王来何操”同)刃与孟贲战,童子必不胜,力不如也(句式:“……也”判断句)。孟贲怒,而童子修礼(施行礼教)尽敬(竭尽敬意),孟贲不忍犯(侵犯)也。秦之与魏,孟贲之与童子也。夫力少则修德,兵强则奋威(发扬威力)。秦以(凭借)兵强,威无不胜。却(退)军还(使动用法,使……回去)众,不犯魏境者,贤(形容词的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贤,敬重)干木之操(名词,节操,操行),高(形容词的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高,尊崇)魏文之礼也(句式: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判断句)。高皇帝(即汉高祖刘邦)议欲废太子,吕后患(担忧)之,子房教(之)以敬迎四皓(即商山四皓,分别是东园公唐秉、夏黄公崔广、绮里季吴实、甪(lù)里先生周术,四人是秦末博士官,因不满秦始皇暴行隐居商山)而厚(丰厚)礼(以礼相待)之,太子遂安(安稳)。夫太子敬厚(敬重厚待)四皓,以消高帝之议,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,却(动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退却)强秦之兵也。

    (节选自王充《论衡·非韩》)

    译文:议论者中有人说:“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,手扶车轼表示敬意,秦国军队因此没有攻打魏国,这不是(施行)法度的功劳。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,但是不值得重视。”那么,法度的功效,指的是什么呢?供养三军士兵,明确赏罚的法令,严格执行刑法,使国家富强,兵力强大,这就是法制。六国灭亡,都是被秦国的军队灭亡的。六国的武器不是不锋利,士兵的力量不是不强大,然而竟然到了国家破败灭亡的地步,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,多少都不一样,即使明确了法制,那有什么益处呢?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,孟贲发怒,小孩拿着刀跟孟贲对打,小孩肯定不能取胜,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。假使孟贲发怒,而小孩讲究礼节,对他非常恭敬,孟贲会不忍冒犯。秦国与魏国,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。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,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。秦国凭借军队强大,威力无穷战无不胜。撤回军队,不去侵犯魏国领土,是因为秦军敬重段干木的操行,推崇魏文侯的礼义。高祖皇帝商议想要废掉太子,吕后担心这事,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,并送给他们丰厚的礼物,太子的地位于是安稳了。太子敬重厚待四皓,来消除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,犹如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,使强大的秦军退却一样。

    教考衔接

    1秦兵(军队)为之不至

    与《六国论》“而秦兵(军队)又至矣”

    与《鸿门宴》“项羽兵(士兵,士卒)四十万”

    与《谏逐客书》“兵(兵器,武器)强则士勇”

    与《六国论》“非兵(兵器,武器)不利”

    与《过秦论》“收天下之兵,聚之咸阳”

    与《三国演义》“胜负乃兵(军事,武力,战争)家常事”

    2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

    与《种树郭橐驼传》“驼业(名词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业,把……作为职业)种树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乐(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乐)琴书以消忧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侣(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侣)鱼虾而友(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友)麋鹿”

    与《促织》”成以其小,劣(意动用法,认为……劣)之”

    与《齐桓晋文之事》“王无异(形容词的意动用法,对……感动奇怪)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”

    与《老子》“不贵(动词意动用法,把……当作珍贵的、珍视)难得之货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单于壮(意动用法,认为……豪壮)其节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见长人者好烦(形容词使动用法,使……繁多)其令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舞(动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起舞)幽壑之潜蛟,泣(动词的使动用法,使……哭泣)孤舟之嫠妇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尽归(使动用法,使……归)汉使路充国等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欲因此时降(使动用法,使……投降)武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反欲斗(使动用法,使……争斗)两主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臣具以表闻(使动用法,使上闻,报告)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眄庭柯以怡(使动用法,使……愉快)颜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虽大风浪不能鸣(使动用法,使……发出声响)也”

    与《赤壁赋》“使人听此凋(使动用法,使……凋谢)朱颜”

    02学生自测

    材料一:

    文侯受(      )子夏经艺(      ),客(      )段干木,过(      )其闾(      ),未尝(      )不轼(      )也。秦尝欲伐(      )魏,或(      )曰:“魏君贤人是(      )礼(      )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),国人称(      )仁,上下和合(      ),未可图(      )也。”文侯由此(      )得誉(      )于诸侯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)。

    (节选自《史记·魏世家》)

    材料二:

    上欲废(      )太子,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。吕后恐,乃使建成侯吕泽劫(      )留侯,强(      )要(      )曰:“为我画计(      )。”留侯曰:“顾(      )上有不能致(      )者,天下有四人。今公诚(      )能无爱(      )金玉璧帛,令太子为书(      ),卑辞(      )安车,因(      )使辩士(      )固(      )请(      ),宜(      )来。上知此四人贤,则一助(      )也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)。”汉十二年,上从(      )击破布军归,疾(      )益(      )甚(      ),愈(      )欲易(      )太子。及(      )燕(      ),置酒(      ),太子侍(      )。四人从(      )太子,年皆八十有(      )余,须眉皓[hào]白(      ),衣冠甚伟(      )。上怪(      )之,问曰:“彼(      )何为者(句式:        )?”四人前(      )对(      ),各言名姓。上乃(      )大惊,曰:“吾求(      )公数岁,公辟(      )逃我,今公何自(      )从(      )吾儿游(      )乎?”四人皆曰:“陛下轻士(      )善(      )骂,臣等义(      )不受辱,故恐(      )而(      )亡(      )匿(      )。窃(      )闻太子为人仁孝,恭敬(      )爱士(      ),天下莫(      )不延颈(      )欲为太子死(      )者,故(      )臣等来耳。”上曰:“烦(      )公幸(      )卒(      )调护(      )太子。”四人为寿(      )已毕(      ),趋(      )去(      ),上起去,罢酒(      )。竟(      )不易太子者,留侯本(      )招(      )此四人之力(      )也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)。 

    (节选自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)

    材料三:

    论者(      )或(      )曰:“魏文式(      )段干木之闾,秦兵(      )为(      )之不至(      ),非法度之功(      ),虽(     )全(     )国有益,非所贵(      )也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)。”夫(     )法度之功者,谓(      )何等(      )也?养三军之士,明(      )赏罚之命,严(      )刑峻(      )法,富(      )国强(      )兵,此法度也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 )。六国之亡,皆灭于秦兵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)。六国之兵(      )非不锐(      ),士众(      )之力非不劲(      )也,然而至于(      )破亡者(      ),强弱不敌(     ),众寡不同,虽(      )明法度,其何益(      )哉?使(      )童子变(      )孟贲[bēn]之意,孟贲怒之,童子操(    )刃与孟贲战,童子必不胜,力不如(     )也(句式:           )。孟贲怒,而童子修礼(      )尽敬(      ),孟贲不忍犯(      )也。秦之与(      )魏,孟贲之与童子也。夫力少则修德,兵强则奋威(      )。秦以(      )兵强,威无不胜。却军(     )还(     )众,不犯(     )魏境者,贤(     )干木之操,高(     )魏文之礼也(句式:       )。高皇帝议(      )欲废太子,吕后患(      )之,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(      )礼(      )之,太子遂安(      )。夫太子敬厚(      )四皓,以消(      )高帝之议,犹(      )魏文式(      )段干木之闾,却(      )强秦之兵也。

    03原题+答案

 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面小题。

    材料一:

    文侯受子夏经艺,客段干木①,过其闾,未尝不轼也。秦尝欲伐魏,或曰:“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。”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。

    (节选自《史记·魏世家》)

    材料二:

    上欲废太子,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。吕后恐,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,强要曰:“为我画计。”留侯曰:“顾上有不能致者,天下有四人。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,令太子为书,卑辞安车,因使辩士固请,宜来。上知此四人贤,则一助也。”汉十二年,上从击破布军归,疾益甚,愈欲易太子。及燕,置酒,太子侍。四人从太子,年皆八十有余,须眉皓白,衣冠甚伟。上怪之,问曰:“彼何为者?”四人前对,各言名姓。上乃大惊,曰:“吾求公数岁,公辟逃我,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?”四人皆曰:“陛下轻士善骂,臣等义不受辱,故恐而亡匿。窃闻太子为人仁孝,恭敬爱士,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,故臣等来耳。”上曰:“烦公幸卒调护太子。”四人为寿已毕,趋去。上起去,罢酒。竟不易太子者,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。

    (节选自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)

    材料三:

    论者或曰:“魏文式段干木之闾,秦兵为之不至,非法度之功。虽全国有益,非所贵也。”夫法度之功者,谓何等也?养三军之士,明赏罚之命,严刑峻法,富国强兵,此法度也。六国之亡,皆灭于秦兵。六国之兵非不锐,士众之力非不劲也,然而至于破亡者,强弱不敌,众寡不同,虽明法度,其何益哉?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,孟贲怒之,童子操刃与孟贲战,童子必不胜,力不如也。孟贲怒,而童子修礼尽敬,孟贲不忍犯也。秦之与魏,孟贲之与童子也。夫力少则修德,兵强则奋威。秦以兵强,威无不胜。却军还众,不犯魏境者,贤干木之操,高魏文之礼也。高皇帝议欲废太子,吕后患之,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,太子遂安。夫太子敬厚四皓,以消高帝之议,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,却强秦之兵也。

    (节选自王充《论衡·非韩》)

    [注]①段干木:战国初魏国名士。②孟贲:战国时勇士。

    10.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,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

   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。

    11.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 )

    A. 燕,同“宴”,指宴饮,成语有“新婚燕尔”,其中的“燕”字意思与此相同。

    B. 怪,以……为怪,意动用法,与《师说》中“不耻相师”的“耻”用法相同。

    C. 为寿,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,《鸿门宴》“沛公奉卮酒为寿”的礼仪与此相同。

    D. 式,同“轼”,指扶轼,与《周亚夫军细柳》“改容式车”的“式”意思相同。

    12.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   )

    A. 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,他崇礼敬贤,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。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,他一定会行礼致意。

    B. 汉高祖想废掉太子,改立赵王如意,吕后为此十分恐慌,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,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,将会对太子有利。

    C. 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,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,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;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,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。

    D. 王充认为,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,儿童肯定不能取胜;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,孟贲就不忍心伤害,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。

    13.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    (1)吾求公数岁,公辟逃我,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?

    (2)却军还众,不犯魏境者,贤干木之操,高魏文之礼也。

    14. 王充认为,“太子敬厚四皓,以消高帝之议”犹如“魏文式段干木之闾,却强秦之兵”,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。

    答案

    10. C E H根据原文意思: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,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,上下和谐同心,不能对他有什么企图;或者利用句式,都是四字短语,句式整齐。

    解析:“贤人是礼”是宾语前置句,意思是“礼贤人”,做“魏君”的谓语和宾语,在后面C处断开。“国人称仁”是主谓宾结构,在后面的E处断开。“上下和合”是主谓结构,在后面的H处断开。

    11. A“燕尔”中燕指“劳燕”现在反其义而用之,也是“新婚”意思不同。

    【解析】A.错误。同“宴”,宴饮/同“宴”,安乐,欢乐。句意:等到安闲的时候,设置酒宴。/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,后反其意,用作庆贺新婚之辞。形容新婚时的欢乐。B.正确。怪,以……为怪,意动用法/耻,以……为耻,意动用法。句意:皇上感到奇怪。/不以互相学习为耻。

    C.正确。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。句意: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。/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。D.正确。同“轼”,车前横木。此用为动词,古人立而乘车,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。句意: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,手扶车轼表示敬意。/表情严肃起来,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,表示敬意。故选A。

    12.D“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。”错误,原文“。夫太子敬厚四皓,以消高帝之议,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,却强秦之兵也。”是说太子的做法和魏文侯类似。  

    13.(1)我派人寻求您们已经好几年了,您们躲避我,现在您们为什么主动跟我的儿子交往呢?

    (2)撤回军队,不去侵犯魏国领土,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,推崇魏文侯的礼义。

    14.①以礼待人,赢得尊重;②以德治国,注重人心③重视人才,尊重贤才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